管理陀飛輪╱超時工作…生產力軟趴趴
【經濟日報╱邢憲生】 2014.08.13 03:48 am
近期的調研顯示,台灣的工作時間長度排名世界第三,而位於東亞的其他國家也不遑多讓,幾乎個個都是名列前茅。有趣的是,另外的一個調研又顯示,這個地區員工的工作全力投入度卻是全球工業化國家榜上的倒數前幾名。
員工工作時間長,但是生產力卻不能與之匹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當年在美國工作時,有家公司的兩個研發單位分別是由華人及美國當地人主持。在華人領導單位工作的員工(剛巧全為東方人)在主管以身作則並要求下,每天都超時工作,甚至連周末假日也不時出現在公司。
而老美主持的單位裡,員工們(40%為東方人)除非必要,否則甚少加班。那單位的最高主管甚至將下屬主管組織內的超時程度,列入部屬的績效考核項目之一。
他認為,員工無法在上班時間內完成既定的工作,代表生產效能不足,這是主管的失職。
有一回,公司因緊急狀況,要求所有的研發單位限時完成額外的任務。華人主導的單位因員工們平日都已超時,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他顧,因此整體表現不佳,無法提供夠品質的結果。
反觀老美的單位,在主管好整以暇的安排下,員工們個個士氣高昂地輕鬆達標。之後,公司對各單位的獎勵與懲處,也就不言而明了。
或許有人會抗議,就是因為人手不足、事情太多做不完才會超時,否則誰願意要求員工加班?畢竟有投入資源,就有產出,工作時間長也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這個論點是對的,那麼歐盟內的成員國──希臘,它的整體表現就應該比另一個成員國德國來得好,因為前者的平均工時比後者多了50%。可是德國競爭力的表現比起希臘卻是判若雲泥,顯然是員工的生產力、而不是工時 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一般人相信工作時間正比於工作產出,是基於百年來工業時代所強調的最佳標準製造流程(SOP)的認知,人和機器都應該被無條件的掌控與管理,以獲得最高的產出。
當生產機器處於生產狀態時,任何上線時間的延長或工序的改進都可以直接反應在當下的產出。員工既然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元素與工具,當然也會被一視同仁。
這也是當年生產管理大師Frederick Taylor提出,員工可以像機器一般被有效調整的「科學管理」思維後,影響了後續流水線大量生產的方式,也成為主管管理部屬的重要基礎。
然而人非機器,個人身、心及思緒的變化,都會影響其工作的投入度及相對應的產出。
要求員工長期超時工作,除了會造成身體上的疲勞,降低專注力、增加出錯率外,在被迫的無奈下,也很難讓當事人願意全力以赴。
倘若組織又運用責任制或其他手法來規避應給付的加班費,那更是戕害員工的工作動機。此時想要從超時中獲得滿意的結果,無異是緣木求魚。更有可能的是,連正常工時內的產出都會受到影響。
其實在現實中,組織從來都不缺人或缺時間,真正缺的是心,一顆員工願意主動投入的心。
基本上,是生產力,而非生產過程創造了組織的競爭力,而這全都決定在員工是否願意付出個人的心力。這種典範的轉移,是現代的主管必須謹記的。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2014/08/1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曾坤琦(三省一生)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發富專線:07-2118888
分機電話:07-2118888轉212
聯絡專線:07-2210248 07-2414748 07-2419575
許可證號:100年金管證總字第0066號
留言列表